你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行业新闻

新能源格局趋势

2023/6/5 11:05:44      点击:




  来几年中小城市与农村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供应链成为汽车企业的发展瓶颈和重要竞争力。而补贴退出后,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竞争的核心要素。

  未来3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10个重点趋势

  一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不可逆的快车道。

  全球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新能源化,或者说是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和企业的共识。

  过去,很多国家对这点存在争议和摇摆,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在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能源化这个不可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10%,即汽车增量中电动化的比例超过10%,预计到2025年会突破30%。美国、欧洲等的渗透率也在增长,特别是北欧,挪威电动汽车的新车销售占比已接近100%。
  当然,各国电动化的技术路线不一样,如中国以纯电为主,欧洲以插电为主,日本则以弱混为主。
  二是中国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领跑地位。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500万辆;2025年将达到至少700万辆,乐观估计为900万~1000万辆。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也就几年时间,这个发展速度创造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之最。
  新能源汽车当前的保有量、增速以及所带动的产业规模,在过去难以想象。以动力电池为例,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池装机量将达到600GWh
  三是中小城市与农村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过去,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的第一辆车往往选择燃油车。进入电动化高速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第一辆车很有可能是新能源车。
  因此,未来35年,继大型城市之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点,并成为市场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减排、改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机动化出行发挥巨大作用。
  四是中国电动汽车真正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
  2021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分水岭。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22年财政补贴将全部退出,所有车企将处于同一政策起跑线,竞争会更加激烈。
  补贴退出后,新上市的车型也会扎堆出现,特别是外资品牌车型。2022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新车型、新品牌扎堆涌现的阶段。
  与过去10多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特点不同,未来市场竞争将进入真正的大浪淘沙阶段。
  过去靠补贴成长起来、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和品牌,在这个阶段会面临极大挑战,一些产能会加速退出,一些品牌会销声匿迹。
  五是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正式合二为一。
  过去10年,汽车产业变革的主题是电动化。下一阶段,变革的主题将是基于电动化的智能化。
  电动化的普及要靠智能化来拉动,单纯的电动汽车不会成为市场卖点,只有更加智能的汽车才是竞争焦点。
  反过来看,只有电动汽车才能更完整地嵌入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佳载体是电动化平台。因此,在电动化基础上会加速智能化,两化在汽车上将正式合体。
  六是能源革命和汽车革命实现实质性协同。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能源侧变革将让电动汽车用上可再生能源,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同时,新能源汽车可通过接入电网实现车网互动。风电、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加智能电网这一理想模型会提前实现。
  未来35年,技术和政策会进一步支撑电动汽车的绿色化,从小范围试点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的轨道,能源革命和汽车革命将实现实质性协同。
  七是供应链成为汽车企业的发展瓶颈和重要竞争力。
  低碳化是汽车供应链面临的第一个巨大挑战。全球碳中和愿景下,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都高度关注供应链的变革,供应链如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或者净零排放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大型汽车企业碳中和的时间表大多定于2035年或2040年前,届时将实现产业全链条的净零排放。这意味着,不仅是整车制造环节,从上游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到物流运输都要实现净零排放。
  智能化是汽车供应链面临的第二个挑战,特别是芯片。2021年,全球汽车产业因芯片供应短缺减产约1000万辆,中国平均减产20%。
  供应链是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未来发展要迈过的一道关键门槛。
  供应链是全球化的,企业除了受自身战略影响,还会受到国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疫情、大国贸易纠纷、技术竞争、海运等,都会影响汽车产业供应链的格局变化。
  八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节奏会明显加快,汽车产品全栈式电动化大幕拉开。
  市场的爆发会激发新一轮汽车技术创新浪潮。过去,困扰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主要问题是成本。
  补贴退出后,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竞争的核心要素。如今,技术的进步使新能源汽车基本具备与同级燃油车竞争的经济优势,真正迎来行业期待的拐点。
  由于经济性优势,高端品牌电动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蔚来汽车已进入同价位宝马、奔驰的市场。
  在A0级市场,尤其是5万元以下的电动汽车市场,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也超过了燃油车。得益于技术,特别是电池技术的进步,最便宜的车最贵的车这两端电动化优势已经非常明显。
  未来几年,行业竞争的重点将集中在20万元左右的中间市场,并逐渐形成新的优势。
  九是电动化带动商业模式快速创新。
  新能源汽车进入真正的市场化阶段后,将带动大量商业模式快速创新,例如光储充一体化模式、换电模式、电池银行模式等。
  十是基础设施配套逐步补齐并衍生三网融合新业态。
  燃油车时代的基础设施只有加油站、加气站,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将使未来能源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变化。充电、换电、快充、慢充、电池的移动补电、加氢等,将构成融合的基础设施。这将是未来电动化发展的重大亮点,也是行业投资的热点

  国家能源局定调2023年新能源发展目标

  20234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意见》明确,2023年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风光装机增加1.6亿千瓦左右。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举措,主要包括:

  ■ 推动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并网投产,建设第二批、第三批项目,积极推进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 稳妥建设海上风电基地,谋划启动建设海上光伏。■ 大力推进分散式陆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要强化能源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实施风电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光伏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稳步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促进农村用能清洁化。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加快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在培育能源新模式新业态方面,要稳步推进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城市小区、大型公共服务区,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站和终端储能。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要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包括能源结构转变、能源系统和形态转变、能源空间布局转变。提出未来三个发展阶段的新能源发展目标。

  1:中国非化石能源发展阶段目标

  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出口实现开门红,新优势产品表现亮眼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拉高了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比去年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一季度在国外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锂电池出口1097.9亿元,增速达到94.3%,太阳能电池出口突破900亿元,增长23.6%

  据统计,2023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26.2%,渗透率达到26.1%,较去年全年25.6%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幅也较为显著,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英国和泰国。中汽协预计称今年国内新能源车有望超过900万辆,同比增速超35%,预计今年出口量有望冲击400万辆。

  新能源产业作为中国实现换道超车的典型产业,出口形势一片大好,有效推动了全产业链的发展。

  认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大格局

   01  碳中和实现路径中新能源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唱主角的产业大格局

  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主要路径在于能源需求侧和能源供给侧两端,供给侧——电力+非电碳中和,需求侧——“节能+减排双管齐下。

  未来的40年构建高碳低碳零碳发展的路线图,新能源发电对火电的增量替代及存量替代空间可期。图2:碳中和主要路径

  未来40年构建高碳低碳零碳发展的路线图,新能源发电对火电的增量替代及存量替代空间可期。

  3:能源消费高碳低碳零碳发展路线图

   02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不可撼动的全球大格局

  新能源目前最广泛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力与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储能与新能源汽车为2022年新能源行业的三驾马车。总体来看,目前整体新能源产业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并且在未来3-5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 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地位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品牌竞争力、配套环境等方面。

  一是市场规模全球领先。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

  二是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中我国占据3席,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

  三是产业配套环境日益优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预计今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03  新能源资本市场高景气度跑赢大盘的资本大格局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成熟度越来越高,新能源资本市场景气度高也维持高位,最近3年一直跑赢大盘,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和热点。总体来看,景气度由高到低为储能>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全A股。

  4:中国新能源资本市场表现

  20221231日我国上市新能源企业131家,光伏行业38家,风电行业31家,氢能行业9家,储能行业22家,新能源汽车行业39家。(有8家跨2个行业统计,下同)

  52022年末我国上市新能源企业结构(按行业)

  中国131家主业为新能源的上市企业中有2家市值过5000亿元,分别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16家市值在1000亿-5000亿元,87家在100亿-1000亿元,1950-100亿元,1450亿元以下。按结构细分:光伏行业7家市值在1000亿元-5000亿元,87家在100亿元-1000亿元,350-100亿元,150亿元以下;风电行业,2家市值在1000亿元-5000亿元,19家在100亿元-1000亿元,750-100亿元,350亿元以下;氢能行业4家在100亿-1000亿元,250-100亿元,350亿元以下;储能行业1家市值过5000亿元,为宁德时代,2家市值在1000亿元-5000亿元,12家在100亿-1000亿元,450-100亿元,350亿元以下;新能源汽车行业2家市值过5000亿元,分别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5家市值在1000亿-5000亿元,25家在100亿-1000亿元,450-100亿元,350亿元以下。

  62022年末我国上市新能源(主业)企业结构(按行业及市值)

  据统计,2022年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已披露交易金额合计约人民币3,399.4亿元,较去年同期涨幅达47.9%,交易量达519笔,较去年同期涨幅达16.1%

  洞见新能源五大超级机会

   01  光伏电池技术迭代带来的新机会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电池是产业链关键环节,是发电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光伏发电效率,技术路线多元化,目前是P型时代,正进入N型周期。

  1:光伏电池技术路线性能对比

  ■ 钙钛矿电池处于爆发前期

  钙钛矿电池具备更高的效率极限,20226月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已经达到28%。过去十来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实验室转化效率上取得了晶硅太阳能电池60余年的进展。
轻薄+透光+柔性,差异化特点让钙钛矿有广泛的应用前

  7:钙钛矿电池技术路线产业链投资成本

   02  风电行业海风破浪的新机会

  风电走向远海,漂浮式商业化到来。

  我国漂浮式海风发展相对较慢,当前已正式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预计十五五将迎来更大发展。2012-2017年处于技术研究阶段;2018-2022年推进单台漂浮式样机挂机运行,202212月海南万宁100万千瓦漂浮式项目开工启动,是全世界最大的商业化漂浮式项目,标志着我国漂浮式项目进入下一个商业规模化开发阶段。图8:全球漂浮式风电装机量预测

   03  储能行业电化学储能的新型电池新机会

  一是全钒液流电池新机会。

  全钒液流电池拥有灵活性、耐久性、安全性、环境友好性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

  2:不同储能电池性能指标对比

  9:中国全钒液流电池新增装机容量预计(GW)

  二是钠电池有望成为储能电池新机会。

  钠电池属于开创性产品,未来有望成为良好的储能电池,但目前全球皆无可仿案例。相较锂电池,钠电池工作原理相似、能量密度稍弱,但预期量产成本优势明显,且供应量可以部分继承、高温/低温性能更优。钠与锂为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两者电化学性能和工作原理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均为摇椅式模型、由正离子在电极间往复提供能量;相较锂电池,钠电池预期量产成本优势明显,且供应量可以部分继承、高温/低温性能更优。考虑到钠的地壳丰富度远高于锂,锂价处于高位运行,钠电池的推出有望在成为锂电在低端领域应用的有力补充,未来钠电池将作为良好的储能电池。据预测,至2026年,钠离子电池理论空间将达到370GWh左右。

  10:钠离子电池理论市场空间预测(GWh)

   04  固态、锂硫、钠等新一代动力电池激发更多发展新机会

  一是动力电池领域的新机会。

  短期之内整车缺乏新的投资机会,现在已经进入调整阶段,但是供应链机会仍然非常多,其中最具有创新活力的领域当属动力电池。

  一方面,动力电池性能仍未固化,还有较大提升潜力。截止到2025年能力密度有望突破350Wh/kg20230年系统成本将降至0.5/Wh以内;

  另一方面,固态、锂硫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仍有很多潜力发展机会。储能的快速发展促进钠电池爆发式增长,所以要加快钠电池的规模化试验示范,2023年初步形成产业化。

  二是多样化补能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产业热土。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规模化,特别是年产千万级别的电动汽车应用到公路上后,能源设施就会变得越加重要,这也是眼下最大的瓶颈,主要矛盾已经由如何把车造出来转变为怎样让消费者把电动汽车用得更好,意味着网络化的能源基础设施亟待建立。

   05  氢能发展全产业链新机会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领域等多种途径获取;氢能可以用于交通运输、金属精炼,石油精炼、氨生产的原料;氢还可以为电力部门提供大规模的长期能量存储,可以提供辅助电网服务,如应急、负荷跟踪和调节储备。交通领域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从辅助能源到主力能源的过渡;工业领域的氢能消费量主要来自于钢铁以及化工行业。

  11:氢能的技术应用领域

  氢能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

  3:中国氢能产业总体目标规划

  中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早起,需要通过政策、技术双轮驱动推动产业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氢能产业链,细分领域也有代表型企业。制氢环节电解水制氢以国家电投、隆基绿能、阳光电源为代表,工业副产品制氢以美锦能源、华昌化工为代表,化石能源制氢以中国石油、东华能源为代表;储运氢化解中气态储运氢以中集安瑞科、中材科技为代表,业态储运氢以雪人股份、中科富海、深冷股份等为代表;加氢环节中加氢站设备制造以京城机电、中控等为代表企业,加氢站建设与运营以中石化、博韬股份、美锦能源为代表企业能量转换:亿华通、明天氢能、潍柴等为代表企业;用氢环节中以中车、中国船舶、中国宝武等为代表企业。

  观察新能源龙头企业的成功之道

   01  新能源企业的战略路径选择

  习近平主席提出国家能源革命以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取得巨大发展,成绩斐然。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连续多年在全球取得第一,是中国实现换道超车的国家战略落地的成果。

  新能源企业要以顺势而为、单点突破、一体化布局的思路谋划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完善业务布局,逐步获取产业的竞争力,而非产品竞争力。从产品思维转向产业思维,由企业经营转向产融发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02  新能源企业的产融发展模式

  产业与资本的联动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成就产业龙头企业的不二法门。

  一个企业的产业发展曲线:从0起步,一步步增长,增长曲线越来越平缓,直到最后走向衰落。持续成功的企业,是在前一轮增长走向衰退之前,开始布局下一轮的增长基础(产品、产业及其对应的资源与能力),等到前一轮增长乏力或衰退的时候,新一轮增长已经接力(蓄势待发或步步为营),后一轮增长站在前一轮增长积累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上,走得更高更强……如此形成增长周期的接力。  

  市值增长曲线:一开始平缓,随着企业业绩不断得到验证,市值增长曲线开始变得陡峭,而且越来越陡直至估值过度。市值的陡升和高估,往往成为产业走出下一波的制空力量和核打击能力(资金、并购、平台能力、品牌、士气、人才、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  

  产融互动:没有市值制空,往往走不出新一波的产业增长或走得很艰苦。没有产业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的反复验证,市值也无法维持陡峭增长或高估值,制空终将落空。持续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产业和市值两条曲线的不离不弃、形影相吊、相生互动、螺旋上升。

   03  新能源企业的管理变革之路

  当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的头等大事是顺势开源,积极扩大再生产,做大业务规模。管理往往落后于企业业务的发展要求。新能源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市场没有给企业预留多长的时间和多大空间开展内功建设。但成功的新能源企业往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很好地平衡了业务与管理。

   04  新能源企业的人才发展版图建设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过十多年,产业人才的供给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程度。拔苗助长一直是新能源企业人才培养的常态。人才外部供给的短缺也让相关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行业的人才薪酬水平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无形中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人力成本。

   05  新能源企业的风险控制

  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唯一的不变就是。随着政策驱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市场自我驱动发展时代,技术的迭代与变革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受政府政策、经济周期、技术更迭等影响很大,市场竞争的风险与日俱增。新能源企业针对外部的风险如何有效应对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光伏产业之前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教训依旧深刻影响着企业。企业内部在不同的发展周期也面临的不同的内部风险,初创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包打天下,快速成长期需要发挥组织的力量,人才的需求和结构调整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等等。新能源企业一直处于内外风险的识别、应对的周期中发展,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战略保驾护航!

 




公司概况 - 公司产品 - 热点新闻